海外华文媒体探秘彝族茗新村的变迁--埃及中国周报
中国周报


【中国周报】记者茜茜四川乐山报道:3月27日,“追梦中华·75载筑华章”海外华文媒体四川采访团走进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茗新村参访,了解曾是一个脏乱差的“三不管”村,如何建成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茗新村前身为四川省司法系统沙坪茶场,即沙坪劳教所。2005年,沙坪茶场机构搬走,住房、耕地等资产未及时移交政府,造成行政管理上的空白。10多年来,先后有来自大小凉山8个区县的1200余人搬进茶场空置的危房,成了一个人员混杂、社会治安问题突出、环境脏乱差的区域,又名“八县村”。

2017年,脱贫奔康的春风吹到这里,茗新村作为全省最年轻的建制村批准成立。紧接着,153栋新房拔地而起,硬化村组路串珠连线,幼儿园、小学相继投用,浙川(峨边)东西部协作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农光互补产业园......茗新村一步一个脚印,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

清新淡雅,古色古香。走进“彝步千年 文旅新寨”,围炉烧烤的彝风餐厅、藏书丰富的彝风书吧、特色鲜明的彝医养生馆、还有集合了8个区县彝族文化的主题民宿,以及神秘的“十月太阳历”观景广场,多元彝族特色尽显,吃住娱一体,是探寻彝族文化的又一旅居地。


“彝步千年 文旅新寨”是茗新村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探索。茗新村的农,更多的源于不远处的浙川(峨边)东西部协作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和农光互补产业园。


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每年加工艾草3000多吨,同时承接外来烘干业务,年烘干各类农产品6000多吨,用工旺季每天有100多位村民在园区务工。


为创新推动乡村治理,茗新村创立“积分超市”,村民只要讲卫生、扬文明、树新风等即可获得积分,通过积分免费兑换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截至目前,该超市村民年兑换用品价值30万元。“通过积分兑换,村民主动讲卫生,参与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更高!”茗新村支部书记张俊林告诉记者,最高每户村民年兑换礼品价值近2000元。当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茗新村乡村建设、发展和治理中来,茗新村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曾经,村民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然而,随着政府的支持和村民自身的努力,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新修的道路、亮丽的学校,以及整洁的居民住房,都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变化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吸引了外界的目光。



彝族文化是茗新村的灵魂。在这里,海外华文媒体记者们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彝族的服饰、语言、音乐和舞蹈。村民们热情地展示了他们的传统手工艺品,如精美的刺绣和独特的银饰。



茗新村的发展离不开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山清水秀,生态旅游成为村里的一大经济支柱。村民们通过开设民宿、餐饮和手工艺品销售等方式,实现了收入的增加。


此外,茗新村还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村里成立了文化传习所,让年轻一代能够学习到传统的彝族文化知识。同时,村里还举办各种文化节庆活动,如火把节、摔跤节等,这些活动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娱乐,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


海外华文媒体的到来,为茗新村带来了更多的关注。报道中,他们对茗新村的变化赞不绝口,将这里的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不仅提升了茗新村的知名度,也为村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茗新村的成功故事,是彝族文化与现代发展完美结合的典范。它证明了在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创新发展模式,即使是偏远的山村也能实现经济的飞跃和文化的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鲜明主线。茗新村坚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构筑精神家园聚人心,一个“三不管”村才变成了乡村振兴示范村。


随着时间的推移,茗新村将继续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迎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海外华文媒体的报道,无疑将加速这一进程,让茗新村的名字和它背后的故事,成为世界了解彝族文化和乡村发展的一个美丽窗口。

23
0
分享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