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报】记者茜茜泉州报道:5月13日,由中国侨联主办、福建省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2024海外华文媒体福建采访行开启了在泉州的参访行程。来自埃及、美国、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马达加斯加、加拿大、阿联酋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和6家涉侨中央媒体代表共同走进开元寺,了解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的前世今生。
“世遗泉州”金牌讲解员、泉州大开元寺堂主兼知客德远法师给采访团介绍,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泉州开元寺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
开元寺布局,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准提禅院;西翼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
拜庭两旁古榕参天,大雄宝殿雕塑技术高超,尤其是粱槽间的24尊妙音鸟,在中国国内古建筑中罕见。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3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同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大殿内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撑殿堂,俗称“百柱殿”,殿内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庄严,是汉地少有的密宗轨制。大雄宝殿之后的甘露戒坛,系中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的24尊木雕飞天。
开元寺是泉州古城的标志。开元寺内多元文化遗迹反映出宋元海洋贸易带给泉州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共存特征,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
开元寺作为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在历史价值方面,开元寺是泉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其兴衰浓缩了泉州从唐至现代的历史,具有极高的文化、历史价值。
开元寺是我国现存保留唐代密宗规制和遗物最多的寺院,其总体格局、大雄宝殿平面布局、各殿佛像、镇国塔和仁寿塔塔身浮雕,反映了唐代密宗教义和文化内涵。戒坛为唐代密宗要素。开元寺甘露戒坛为国内现存三座戒坛之一,历史和宗教价值重要。藏经阁内藏有宋、元、明版纸本经书,贝叶经、金刚经、血经等共计二万七千多册,堪称国宝。
在艺术价值方面,泉州开元寺,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历代名人多有吟颂。开元寺建筑融汇外来文化。婆罗门教石柱、狮身人面像等题材,是泉州海外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开元寺保存的唐宋以来的木雕、石雕、泥塑、砖雕、佛像、经幢等,造型优美,色彩绚丽,装饰丰富,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被誉为佛教雕塑艺术总汇。
大殿和戒坛梁架上的伽陵频迦(飞天乐伎,也称妙音鸟),姿态优美,飘然欲动,显示神秘色彩,颇属罕见,也是研究闽南古乐南音与南戏的形象资料。
在科学价值方面,开元寺主要建筑保留有唐宋遗韵和明清时期闽南建筑特点。开元寺三门整体接近宋《营造法式》所录“十架椽屋前后三椽 用四柱”,为珍贵实物例证。
大雄宝殿为闽南现存年代最古、规模最大、结构形式最复杂的古建筑。其梁架采用殿堂制和厅堂制相结合的抬梁式木构架方式和减柱造做法,结构复杂,作法灵活多变,建筑刚度好。50余种斗满足复杂的结构搭接。大殿满置斗的做法,唯一相同实例出现于日本。
镇国塔、仁寿塔为全国最高的石质双塔。仿木楼阁式结构,结构科学合理,工艺精湛,明代曾抵御八级大地震而稳固不毁。
在社会价值方面,开元寺是闽南名刹,重要文物资源,重要的旅游景点,对促进泉州市旅游发展,以及相关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仁寿塔和镇国塔是泉州城市地标建筑,泉州市的形象标志。开元寺深受台湾民众的仰慕,每年都吸引大量台湾同胞前来朝拜观光。对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社会交往,具有积极作用。
在当代,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更应为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
而开元寺作为泉州古城规划的原点、多元文化交流的实证,当之无愧地成为泉州市2021年申遗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22个申遗点之一,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