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之海外华媒走进南浔古镇-埃及中国周报
中国周报

【中国周报湖州南浔报道】美丽富庶、悠然雅致的古镇风景,一直都是江南养眼的底色。8月13日,“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一行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浔古镇,感受“江南封面”的精彩。南浔古镇是中国首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江南古镇,它不仅美,而且内秀,充满灵气。

南浔古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环境秀美,名胜古迹甚多,在明清时代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江南水乡名镇。明万历年至清代中叶,为南浔经济繁荣鼎盛时期,主要以经营蚕丝业为主。在江南六大水乡古镇中,南浔是名气最小的一个古镇,但其文化底蕴深厚、财富累积殷实、气质别具一格。千年小桥流水,百年传统民居,潺潺流动的古典雅韵将南浔古镇的风采烘托得淋漓尽致。南浔籍著名作家徐迟在《江南小镇》一书中,曾用66个“水晶晶”来描述家乡南浔的美丽和清澈。水,是南浔的灵魂。

古镇的入口处,是一条小河,名为鹧鸪溪。一座小小木桥横跨在清清鹧鸪溪之上,小河中静静地排列着充满古朴气息的手摇船。河边是一条古老的石板路,沿着河水一直通向远方。两只饱经沧桑的小石狮子静静地蹲在石板路的路口,似乎向人们诉说着古老南浔的往事。午后柔和的阳光给古镇添了不少的美,那透出的淳朴和淡泊,连石板路也显得平和静谧。沿着石板路前行,河里的一些小船也在同向同行,颇有情趣。

张石铭故居规模宏大,建筑面积有7000多平方米,各式楼房共150多间,在外围需要绕大半圈才能入内。故居的正门极其普通,没有想象中大户人家的高台阶和高门槛。不过,它的围墙倒是很高,有点像现今粮食储备仓库的墙壁,严严实实的。故居内部的房屋几乎纯木质结构,大大小小的屋子、小楼被长廊串联在一起,那些护栏、木柱、窗格和墙板因为岁月久远的缘故已渐渐褪去原先的光泽。在故居深处,一些欧式建筑掩映其间。


故居里有一间不大的画室,只有几平米的样子,中间摆着一张长方形的工作台,墙壁及四周的柜子上展示着各种款式的书画作品。画室的主人叫归晓峰,是一位失去双臂的残疾人——小时候因意外触电所致。他中等身材,穿着一件T恤,脚上套着一双深咖啡色的半截头袜子——脚趾全部裸露在外的那种。老师坐的凳子比桌子高出许多,形成的落差刚好将他的双脚安置在工作台上。他用脚趾夹着毛笔娴熟地在墨汁、画盘和宣纸上游走,寥寥数笔,一幅江南风光的图画片刻跃然纸上。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际大型展览并获奖。


最负盛名、被称为文人园林的小莲庄,系清代光禄大夫刘镛的私家花园,因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湖州莲花庄,而名之为“小莲庄”。来到小莲庄,沿着荷风送爽的池塘边行走,庄内精致的小亭、翠绿的垂柳,让人不禁想起古人月下赏荷花的风雅情境。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设山理水,荷池南岸主体建筑为临池而建的“退修小榭”,设计精巧,是江南水榭建筑的精品。十亩荷池围在四周,环绕着长廊曲桥、亭榭楼阁,内园则以一座比较大的太湖石假山为架构,山道盘旋,松径一弯,红枫四匝,亭轩相映。比起苏州名园来毫不逊色。莲花塘西侧有一条长廊,横贯南北嵌有《紫藤花馆藏帖》和《梅花仙馆藏真》等四十五方刻石,上镶嵌着各种名家诗书,正草棣篆字体齐全,书艺高超,文采斐然,刻工精绝,堪称史料与艺术价值兼备的精品。


与小莲庄一水之隔的,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闻名海内外的嘉业藏书楼,其因溥仪题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嘉业藏书楼寓肃穆的书楼于精美园林之中,造景立意围绕藏书展开。书楼四周建有荷池,荷池状如花瓶,可做防火蓄水池;以池水代墙,还可接受四面来风;沿池矗立的太湖石形似十二生肖,池边的香樟树状如华盖。周围紫藤曲桥,石径通幽,为藏书提供了极具美学价值的人文景观。  


藏书楼创始人刘承干为刘镛之孙。鲁迅在《病后杂谈》中说,刘氏嘉业堂刊刻的《安龙逸史》《翁山文外》《闲渔闲闲录》等,都是清政府的禁书,“对于这种刻书家,我是很感激的”。此前,鲁迅与友人信中又提到:“有些书,则非傻公子如此公者,是不会刻的。”这位“傻公子”便是指刘承干。可见,鲁迅对嘉业藏书楼和刘承干都是非常赞赏的。刘承干清光绪三十一年考中秀才,得过候补内务府卿衔,他自幼第一嗜好就是读书、买书、校书、写书、藏书,爱好目录版本学,自谓“世守中垒旧业”。他不惜巨资大量收购各种古旧书籍,为保存藏书,又花费白银30万两在小莲庄刘氏家庙旁建筑藏书楼。刘承干于1951年11月把藏书楼捐献给了国家,由浙江图书馆接收。现有藏书十万余册,雕版片三万。漫步在风景优美的花园内,看着古朴而充满书香的藏书楼,让人感受到了那种浓浓的文化底蕴。


采访团一行在小莲庄门口的游船码头坐上游船,静静的河水,拱桥倒影如月,夏日的河畔,繁花暗香如饴,大家尽情地感受着江南水乡的温柔。游船沿着南浔古镇纵横交错的水系而行,清清河水穿城过,无边风景入画来,城水相依的生态长卷让人流连忘返。而这背后,除了大自然的馈赠,还来自南浔区上下善作善成。通过打造水韵湖城之南浔古镇水生态环境提升工程,进行河道底泥清淤、水源净化、水生态修复、培育15万方水下森林。如今,南浔古镇核心区河道主要水质指标稳定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透明度大于 1m,水体清澈,有效提升了南浔古镇内部水系水质,打造了健康的河道水生态系统,越来越多美景重现流动的光彩。


与其他江南古镇相比,南浔古镇更显低调,商业化的痕迹也不那么浓厚,更具原汁原味的古镇风貌。南浔古镇还是江南沿江古建筑保护最好的地区之一。百间楼是南浔古镇内的一个必游景点,整体建筑规模东起东悬索桥,北至炸竹桥,保存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百间楼建筑群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时任礼部尚书董份所建。因有楼百余间,得名百间楼。百间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其火山壁是这里的一大特色。既有琵琶式山墙,也有三折马头墙。远远望去,山墙错落有致,趣味盎然。此外,南浔古镇的建筑物以拱廊为主,屋前有临街长廊,雨天可以避雨,夏天可以遮荫。这种建筑风格在江南古镇中也颇具代表性。南浔古镇的百间楼中间的河道十分宽阔,水清澈见底。护岸沿河修筑整齐,并有入海口,方便当地居民和船工运载货物。


清朝嘉庆年间,诗人张震便在此留下了诗篇《浔溪渔唱》:“楼上百家倚美月,楼下楼下百家碧水;每夜斜阳村,板桥东伯卖花船。”这些古老的建筑和历史的遗迹无不昭示着南浔古镇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生活气息。河流在楼房之间蜿蜒流过,整个建筑群落展现出江南水乡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生活风情。漫步在百间楼的长廊下,仿佛穿越时光,能感受到江南水乡独特的韵味。长廊两旁的小板凳、衣架和生活用品,透露出这里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古老的水乡时光中。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这座城市市民的气质与风貌。就是在这种历史与文化的气息中,我看到了一个厚实朴素的南浔、意韵绵长的南浔。在这里,我闻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烟火,听到了悠远古雅的旋律,看到了历史的鲜活和深邃。我眼中的南浔,更像一颗无比珍贵的明珠,它的千年气韵将永远地流传下去。

73
0
分享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