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化事业的“看馆人”——记宜兴陶瓷博物馆原馆长周小东
中国周报

在中国陶都宜兴,有一座特色小镇,这座小镇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是陶都宜兴的文化门户,更是中国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就是以盛产紫砂茶壶而誉满天下的丁蜀镇。

在这座小镇里,伫立着一座承载千年陶瓷艺术的文化殿堂,这座殿堂20年前门可罗雀,但今天,人头攒动,这一改头换面展新颜的成绩背后,离不开一位以馆为家20多年,至今已是花甲人的传统文化振兴带头人——周小东。

周小东,江苏省文史馆馆员、中国紫砂博物馆首任馆长、宜兴陶瓷博物馆原馆长。其提出的“宜兴窑系——华夏第一陶窑系”重大理论研究成果,被宜兴市列入“十三五”及“十四五”文化发展战略重要建设项目。期间,先后编辑出版“宜兴窑系系列丛书”二十余册,并通过宜兴陶瓷博物馆这一阵地,做好宣传引领文章、文旅融合文章、陶艺惠民文章及文化传承文章,实现了铸牢陶都地位、传播专业声音、带动产业发展、培育乡土人才,为全市乡村文化振兴点上了一盏明灯。


“瞄准地域特色”——破釜沉舟谋划发展

上世纪70年代末,宜兴县政府趁改革开放的东风,加速推进陶瓷这一特色地域文化对外的集中展示,在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原设的陶瓷产品陈列室基础上扩建升格其为宜兴陶瓷陈列馆(原称)。至90年代末,因受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冲击,宜兴陶瓷公司运作非常困难,宜兴陶瓷博物馆也不例外,甚至到了发不出工资的境地。周小东就是在这时,带着作为一名青年干部的自信和理想,服从组织安排来到了这里。

当时单位内部管理混乱、情况复杂、人心不稳,并且当时整个行业沉浸在一种浮躁的气氛中,因此,对于周小东这样一个“外行”来当馆长,外界多的是不信任,甚至是嘲笑。面对现状,周小东没有畏难而退,没有意志消沉,而是精准地预见到了陶瓷未来发展的成就,从此沉下心来,深入行业,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直面宜兴陶瓷行业所存在的问题与隐患。遇到不明白的,不耻下问;碰到刺头不服管的,用心感化;工作推进不顺利的,找准症结;完成攻坚克难后,成果共享……周小东将无数的心血和精力尽数浇灌在陶博馆和其所在的这片土地上,陶博馆也一点点从破败老旧到枝繁叶茂、从游客稀少到纷至沓来、直至当下,成为支撑陶都宜兴城市地位及陶瓷文化可持续建设发展的神圣殿堂,也成为振兴宜兴陶瓷产业,带动宜陶文化发展的重要地标。

 

“踔厉奋发终有成”——不遗余力文化振兴

单位的整体运转基本顺利后,周小东深知要实现文化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但仅凭现下的学识和经验,远不能成就这一理想。于是在2005年,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十年学习规划,数千个日夜的苦心钻研、数百本乏味的陶瓷典籍,带着对事业的热爱和不屈的意志力,十年苦学,周小东成为了一名对宜兴陶瓷文化有清晰认知与全面了解的专业学者。这为他在“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的道路上开启新篇章。

周小东始终秉持着文化先行的原则,先后通过走进央视CCTV1巜文脉春秋》、CCTV3《非遗公开课》、CCTV4《远方的家》、CCTV9《探索与发现》、央视纪录频道等栏目,通过接待众多国家领导人及机关团体,将宜兴陶瓷的人文魅力传播的更广、更远。“承载历史,传承文明,展示艺术,弘扬文化,融入行业,持续发展”的二十四字办馆方针是他二十年来对不变“初心”的概括总结,亦是他将“初心”与“匠心”锻造,散发巨大精神感召力和行动示范力的彰显。这段过程的淬炼,始于他并不以成功为旨归,终于他坚用不忘初心、执着坚定成就精彩人生。

 

“干出时代新成果”——久久为功玉汝于成

2015年,周小东紧跟时代发展,将十数年对陶瓷文化的研究思考转化成“宜兴窑系——华夏第一陶窑系”的学术成果,向中国乃至世界陶瓷领域正式宣布提出,宜兴市委市政府将一系列围绕打造“宜兴窑系”的方针举措列入宜兴市“十三五”文化发展纲要。这一守正创新,是他对宜兴陶瓷历史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历史中的作用、地位及价值的阐述及论证,是陶都宜兴这座城市的“根”和“魂”,更是数百万陶都人民文化自信与自强的底气和信仰。

长期以来,周小东在陶瓷文化历史发掘、研究、传播的脚步从未停下,个人发表《认知“中国宜均”》《瓷——经典的中国符号》《何为陶都》《何为紫砂》等论文十余篇。先后主编出版发行《中国紫砂》《中国均陶》《宜兴釉陶》《宜兴青瓷》《别样紫砂》《何为紫砂》《销往欧洲的宜兴茶壶》《宜兴紫砂陶对欧洲的影响》《宜兴紫砂陶的海外效应》《中国宜兴陶瓷汉英简明辞典》、巜紫气东来、窑火凝砂》、《宜兴窑系、致敬经典》等二十多部专题书籍,目前正参与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巜中国陶瓷文化.紫砂分卷》工程。

 

“重视群众优服务”——赋能美好陶式生活

为了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周小东不断完善功能服务体系,拓展公共服务领域。在秉持“文化惠民、文化为民、文化乐民”的宗旨下,开展以“海峡两岸传统文化可持续设计论坛”、“宜兴窑系论坛”等为主题的各类陶瓷文化学术论坛,举办以“运河陶·丝路情”、“传统文化在高校”,以及“寻大国文脉,赏非遗之美”等为主题的多个宜兴陶瓷文化品牌展览及百余场场陶瓷文化公益讲座,受众人次达上百万。

同时,强化社教服务衍生,将传统优秀文化送进机关、学校、社区、军营等单位,让特色课堂从广度向深度转型,探索馆+合作新路径,时刻为社会各类群众做好“充电宝”和“能量棒”的蓄能服务。当然,“中国紫砂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华文化海外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国家二级博物馆”等一个个份量十足的金字招牌也开创了宜兴陶瓷博物馆工作的全新局面。

当下,周小东虽然退休了但依然没有停下他的脚步,而是在经典价值的守望中赋予了宜陶文化、宜陶产业新的内蕴。为文旅融合的时代变革,融入各地交流、非遗保护、志愿服务等社会责任;发挥自身价值力量,投身公益积极奉献。

正如他所说“陶瓷文化之于我,不仅是兴趣,而且是信仰。我们每一天的努力都是在创造历史。”周小东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激励并呼唤着身边所有致力为陶瓷文化事业长足发展的有识之士一起努力向前。

文章来源:《中国财富 》第186期

32
0
分享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