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报陕西宝鸡报道】2025年9月10日,“追梦中华·赓续华夏文脉”海外华文媒体陕西采访行活动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来自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何尊、逨盘等国宝级文物的震撼魅力。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不仅让海外媒体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更通过多元视角向世界传递了陕西的文化自信。
何尊:“中国”一词的最早见证者
作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何尊以其38.5厘米的高度、28.8厘米的口径和14.6公斤的重量,成为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典范。其内壁铸有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四字尤为瞩目——这是目前已知“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成周洛邑的史实,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相互印证,被学界誉为“青铜史书”。
“站在何尊前,仿佛能触摸到三千年前周人立国的雄心。”加拿大中华新闻社社长常建国感慨道,“铭文中的‘中国’不仅是地理概念,更蕴含着‘天下中心’的文化自信。我将通过海外媒体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这份来自东方的文明密码。”
逨盘:一部刻在青铜上的“西周家谱”
与何尊同馆展出的逨盘,则以372字铭文记录了单氏家族八代人辅佐西周十二位天子的历史。这件2003年出土于宝鸡眉县的青铜盘,被考古界称为“中华第一盘”,其铭文首次完整印证了《史记·周本纪》中西周诸王的世系顺序,填补了历史研究的空白。
“逨盘的发现,让司马迁笔下的西周王朝从文字变为实物。”美国《华尔街先驱报》总编辑陶琳在参观时表示,“青铜器上的每一道纹路、每一个字符,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历史信件’。作为媒体人,我们有责任将这些故事翻译给世界。”
科技赋能:让文物“活”起来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不仅以藏品著称,更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文物焕发新生。在《青铜铸文明》基本陈列中,媒体团体验了AR技术还原的青铜铸造过程,并通过多媒体互动了解了何尊铭文的解读细节。博物院讲解员介绍,院方已开发出涵盖48万件文物的数据库,其中西周青铜器占比超60%,为全球学者提供了研究便利。
“这里不仅是博物馆,更是一座文明基因库。”香港《钛业资讯》杂志社副社长倪霞评价道,“从何尊的‘中国’到逨盘的‘家谱’,宝鸡用青铜器讲述了一个民族如何通过器物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文化共鸣:海外媒体人的使命
活动期间,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参访为契机,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对话。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指出:“宝鸡的青铜器证明,中华文明从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希望通过报道,让海外读者看到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延续性。”
据悉,采访团后续还将探访宝钛集团、张载祠等地,聚焦陕西在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工业发展中的双重实践。陕西省侨联副主席尚小红表示:“期待海外媒体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世界通过陕西这扇窗,读懂中国。”
当何尊的铭文穿越三千年时光,当逨盘的世系印证史书的记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用一件件器物证明:中华文明从未断流,它始终以开放的姿态,等待着与世界的每一次相遇。此次海外华文媒体的探访,不仅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文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