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策划:字述2020“侨”这一年——暖--埃及中国周报
中国周报

       又是一年岁末。对许多人来说,今年是令人难忘的一年。2020年末,中国侨网推出年终策划“字述侨这一年”系列稿件,来一起了解侨胞们这一年经历的酸甜苦辣。

  2020年,侨胞们很“忙”,也很“难”。

  在这样艰难的时刻,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空前团结起来,从勇上前线的业界专家,到默默守护留学生的华侨姐姐,每个人都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点点滴滴的温暖驱散了阴霾,带来希望。

  “碰到这样的大事,

  就应该贡献自己的力量”

  印尼归侨、建筑学家黄锡璆今年已经79岁了。

  黄锡璆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医疗建筑博士。2003年“非典”期间,黄锡璆曾带领团队设计北京小汤山医院。听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消息,他又坐不住了,写下一封“请战书”,表示“随时准备参加抗疫工程”。

日前,归侨建筑学家黄锡璆在北京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吴侃 摄

  2020年1月23日,武汉市城乡建设局发来加急求助函,请求对“武汉市建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医院”进行技术支持。一个小时后,黄老便将修订完善的整套小汤山医院图纸送达对方。

  随后,黄锡璆带领着团队,和火神山医院设计团队探讨设计细节,完善设计方案,参与医院建设。

79岁的印尼归侨黄锡璆在介绍自己的展台前驻足。冉文娟 摄

  “家人担心您怎么办?”“老年人感染风险更高,被传染了怎么办?”……面对这些疑问,黄锡璆十分淡然:“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是跟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碰到这样的大事,就应该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愿加入赴武汉支援医疗组后备梯队,

  不论生死,不计报酬”

  “我自愿加入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赴武汉支援医疗组后备梯队,不论生死,不计报酬……”1月26日上午,78岁的江苏宜兴侨眷邓君朴将一封手写的请愿书交到了宜兴市中医医院。

78岁的江苏宜兴老侨眷邓君朴。江苏省侨联供图

  从医近60年的邓君朴出生于中医世家,至今工作在临床一线。他的女儿也在中医院工作,看到医院招募志愿者的通知后,立即发微信告诉父亲自己想报名。邓君朴决定要和女儿一起报名去武汉,于是向医院领导递交了这份“请战书”。

  邓君朴说,面对疫情,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没有理由退却,也没有资格逃避,我们多一分勇敢,多一分努力,就可能带给更多人健康。

  “中英两国都是我的故乡”

  2月14日,伦敦希斯罗机场,旅居英国十多年的华人护士何彩霞,预备飞回北京。

  2月3日,她向英国皇家荣军休养医院递交了辞职信,决定飞回中国参加抗疫。“国内疫情严峻,看到那么多白衣天使逆行一线,她们的精神感动、鼓舞着我。我是中国人,是医务工作者,有责任到一线去。”

资料图:旅居英国华人护士何彩霞辞去工作岗位,搭乘航班回国,奔赴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张平 摄

  回到中国后,何彩霞在家乡安徽的一家医院做义工,解答病人的疑问。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好转,企业开始复工复产,何彩霞又发挥外语优势,在隔离点负责外籍返工人员的接待和隔离工作。

  结束在中国的志愿防疫工作不久,何彩霞又选择返回英国,参与当地的抗疫。两度选择逆行,何彩霞说,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中英两国都是自己的故乡,“就想尽个人的绵薄之力帮帮忙。”

  “我也要捐款表达心意”

  年初,美国旧金山已经98岁的老华侨叶细英,从当地中文电视台新闻中看到武汉暴发了新冠肺炎疫情,她心急如焚,为武汉担忧。

  1月31日,她得知儿媳妇正在发动当地华侨华人为武汉捐款,便对儿媳说,“我也要捐款表达心意。”

  随即,老人从衣兜里掏出皮夹子拿出其中最大面额的一张100美元的现钞交给儿媳:“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希望疫区人民早点渡过难关。”

  第二天,叶细英老人在家中逝世。去世前一天还记挂着给武汉捐款,叶细英老人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想的是做好事不留名”

  1月31日,中国驻马来西亚槟城总领馆的工作人员,在领馆大门外发现三个并排放置的灰色纸箱。纸箱周围一个人都没有,也没有留下任何信息。

  出于安全考虑,当地警方派出拆弹专家、危险品处理小组、消防人员和救护车等一群人抵达现场。

  警方最后决定,出动遥控机器人引爆这些纸箱。在专家的操作下,遥控机器人靠近箱子,并放置好引爆物。“啪”的一声,箱子被成功引爆,飞出一片片方型的白色物体——口罩。

  原来是几个马来西亚华人青年,在领馆门口留下了3箱口罩,拍了一小段视频,就径直跑开了。他们还高举“中国加油”“武汉挺住”的牌子合了影。这些关心中国疫情的年轻华人,心思单纯,想的是做好事不留名。

  “怕你们这些孩子没买够吃的,

  我从家里拿了点东西给你们”

  3月初,意大利宣布在全国范围内限制人员出行。

  一天,正在米兰家中居家避疫的中国留学生孙雯(化名)和室友,发现家门口多出一堆东西,还有一张画着中国国旗的纸条,上面写着:

华侨邻居写给隔壁留学生的信。(受访者供图)

  “Hallo!我是你们隔壁的大姐姐,我们邻居那么久了,我只知道你们是留学生,在国内都是被爸妈捧在手心里的孩子,人在异国他乡一定要好好的照顾自己,怕你们这些孩子没买够吃的,我从家里拿了点东西给你们,在这种时候千万别让国内的亲人们担心,我们一起加油!”

孙雯和室友们收到隔壁华侨邻居送来的食物和日用品。(受访者供图)

  纸条上还特意用括号标明:“写字对于我这种在国内只读过小学一年级的人来说真是太难了!”

  物品里面除了一些食物,还有那时在当地比较难买到的消毒水。

  孙雯说,只知道邻居是华侨,平时也只是打个招呼而已,并没有很深的接触过,这次突然收到邻居送来的“礼物”真的感到很暖心。

  “他们在用生命与病毒作战,

  我们应该让他们有暖和、可口的饭菜吃”

  美国疫情暴发后,许多餐馆不堪重负,闭店歇业。

  美国餐饮集团“老四川”也不例外,旗下许多店都关了门,外卖也停了。但许多老客户,特别是战斗在抗疫一线的人员,希望他们能继续提供服务。

  三月下旬,芝加哥唐人街的“老四川”餐馆老板胡晓军得知当地一线人员几乎忙到没时间准备三餐,连来取餐都很困难,于是决定,从自己的店开始,免费为坚持工作的警察、消防员、医护人员等一线工作人员提供中餐和晚餐。

  活动开始后反响很好,许多商家主动要求加入。送爱心餐的活动很快从芝加哥扩大到伊利诺伊州,继而扩大到整个美国。

  爱心中餐感动了许多一线工作者。许多人把照片发布到社交媒体并写上暖心的文字,有的则回赠了满是医护人员签名的感谢卡片。

  胡晓军说:“他们(一线工作人员)在用生命与病毒作战,为社区服务。我们当然应该给他们提供后援工作,让他们有暖和、可口的饭菜吃。”

  “同胞有难,怎能坐视不管!”

  阿根廷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后,阿根廷华侨华人自发组建了一支“抗疫义工队”,他们中有餐馆老板、超市经营者、旅行社老板、有在读大学生。帮扶患病侨胞,送药、送菜、送口罩、当翻译……只要同胞们有需要,他们随叫随到。

  华裔姑娘江梦玲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法律专业的学生,她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翻译小妹”。家住阿根廷罗萨里奥的超市老板李铭,因为性格好又很有耐心,他有个绰号叫“笑眯眯”。

  义工团队并没有特定的业务范围,同胞们有需要随时呼叫,能办尽力去办。“最开始只有我一个人做义工,后来不断有热心华侨华人加入,目前义工团队已经有61人了。”队长何雄明说。

  ……

  2020年,殊为不易。但是,因为有许多这样的“暖”故事,因为有爱,再困难也能挺过去。2021年,希望一切都好起来。

  (参考资料:中国新闻网、美国《世界日报》、美国侨报网等;作者:韩辉;ID:qiaowangzhongguo)

来源:中国侨网

28
0
分享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