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抗洪水,内御时光的常德诗墙,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中国周报

中国周报记者茜茜常德报道:7月19-21日,“追梦中华·幸福湖南”2022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来到湖南常德进行采访活动。来自埃及、法国、委内瑞拉、马来西亚、德国、加拿大、意大利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部分中央涉侨媒体以及相关省市新闻媒体聚焦常德,向世界宣传推介。7月20日下下午,采访团一行来到常德诗墙进行采访。

被著名华语诗人余光中誉为“诗国长城”的中国常德诗墙是常德市委、市人民政府于1991年采纳市政协委员提案,以城区沅江防洪大堤为载体,历时十余年修建的一座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大型文化工程。


中国常德诗墙全长5公里,临江而立,楼台点缀,气势恢宏。分《百代沧桑》《名贤题咏》《武陵佳致》《兰芷风华》《华夏新声》《五洲撷英》《时代风采》《千古绝唱》八大篇章,真、行、草、隶、篆集于一墙。诗墙对研究中国当代书坛现状具有重要的存史作用,1700余幅书法作品原件中有近百幅国家二级文物,弥足珍贵。特别是诸如萧娴、尹瘦石、李百忍、吴作人等留下的绝笔,堪称稀世珍宝,价值连城。有人评价诗墙的书法是展示和研究当代中国书坛名家名作的露天博物馆。各大篇章墙名和篇名,分别由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沈鹏、启功、颜家龙、孙其峰、王学仲、刘江、冯其庸和萧娴、张仃、臧克家、方毅、陈天然、李铎、文怀沙等题写。曹禺、舒同、吴作人生前也分别作了“武陵风流”“江山如画”“风景这边独好”的题签。



中国常德诗墙诞生在常德并非偶然。湖湘文化与荆楚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农耕文化与商埠文化在这里同生共长,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最大的市情水情又催生了湖区独有的堤垸文化。文化的多元性与独特性为中国常德诗墙的横空出世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和滋润的营养。



秉持“选与常德有关的诗,选境界高尚的诗”之宗旨,中国常德诗墙镌刻古今中外诗歌1530首,从先秦到当今,各朝不缺;1213名书法大家泼墨赐宝,集中国二十世纪末书法之大成;刻嵌的43幅石壁画精美绝伦,为全国罕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人们赞其“横跨五大洲,竖贯三千年;半部文学史,一墙天地人”。是“史的回顾,理的启迪,美的享受”,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弘扬、创新。



中国常德诗墙思想内容积极向上,艺术形式精美纷呈,当代诗、书、画界誉它为“三绝诗书画”“亘古展开的艺术长卷”“名邦首创”“中华一绝”。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盛赞“诗墙是一大创造,而且和西安碑林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越来越高”。诗墙“外抗洪水,内御时光”,其文化内涵和价值极为丰富,它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诗书画刻的独特载体,又是其别具一格的传播平台,还是人们休闲生活方式的一种有益选择。诗墙既是一个规模宏大的防汛工程,又具有很强的文物功能,更具有不可分割的社会属性。



诗墙公园是中国常德诗墙的重要配套工程,公园呈带状,东西走向,总面积20万平方米。整个公园,以武陵奇石和草坪为主,辅以特大树、丛木点缀进行布置。穿孔石、象形石、腊石、大片石等奇石,品位上乘,风格各异,其态千奇。静心漫步其间,自有回归自然、超凡脱俗的感受。公园内建有抗洪纪念碑广场,旨在纪念1996年、1998年常德城两次遭遇超历史水位,常德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洪水、保卫家园的丰功伟绩。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著名的水利水电专家钱正英亲笔题名“常德抗洪纪念碑”。


长堤、诗墙、公园,连同园内的常德抗洪纪念碑、招屈亭、笔架城以及防洪墙上的武陵阁、春申阁、排云阁、渔父阁等,形成了沿河一道饱蘸丰厚文化底蕴、具有强大艺术魅力的亮丽风景线。2000年9月5日,上海基尼斯总部正式对其命名“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使它载入了世界文化工程的史册。2003年10月22日,“常德诗墙及沅江江岸环境改造”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为湖南省首个获得者。2007年4月21日,经过全省市民投票和湖南省“湖南百景暨新潇湘八景”评选委员会专家评选,“中国常德诗墙”被评定为人文景观类“新潇湘八景”、“百姓喜爱的湖南百景”之一。2016年10月,在第四届旅游业融合与创新(中国•思南)论坛上,“中国常德诗墙”获得“最美中国•文化魅力、特色魅力旅游胜地”称号,荣登2016最美中国榜。2016年12月,中国常德诗墙跻身“湖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17年1月14日,中国常德诗墙荣膺中国诗歌春晚“中国十大诗意地标”,并与八达岭长城相提并论,誉为“中国诗歌精神的长城”。

70
0
分享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