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重温抗战岁月中的民族团结精神-埃及中国周报
中国周报


【中国周报乌鲁木齐报道】记者茜茜:8月15日,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2025海外华文媒体新疆行”采访团走进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追寻那段铭刻在历史长河中的红色记忆。


来自埃及、加拿大、法国、巴西、塞浦路斯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23位华文媒体代表,通过一件件珍贵文物和一段段感人故事,了解了抗战时期新疆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情怀。


历史印记: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的诞生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位于乌鲁木齐市胜利路392号,由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旧址和新建展馆组成,总占地面积6431平方米。


这座青砖压檐砌腰、中苏合璧风格的土木结构二层小楼,建于1933年,原是一所私人住宅。1937年10月,中共中央党代表陈云、八路军总部代表周小舟与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办事机构。


办事处负责人先后由陈云、滕代远、邓发、陈潭秋担任。1962年10月,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1974年,董必武同志为纪念馆亲笔题写了馆名。


战略通道:抗战时期的“国际生命线”


抗战时期的新疆,虽未直接处在枪林弹雨中,却同样刀光剑影。作为连接中国与苏联的重要枢纽,这片大地成为“西北国际大通道”的咽喉要地。


通过伊犁—阿拉木图公路、迪化—兰州空中航线等交通网络,大批苏联援华物资源源不断运抵中国战场。仅1938年至1940年间,就有6000多吨军需物资从新疆转运前线,包括飞机985架、大炮1300余门。


这条“国际生命线”的成功运作,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的辛勤努力。他们在新疆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支援全国抗战,在维护国际交通线的畅通,培养军事技术人员,发展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民族团结:各族群众共赴国难


纪念馆内,一件件珍贵文物和一段段感人故事,诉说着新疆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守望相助的往事。


哈萨克牧民将毡房支在路边,为过往司机奉上热奶茶;回族阿訇在清真寺中宣讲“抗日是正义的吉哈德”;维吾尔商人免费为筑路工人送饭。


老人含泪将儿子送上战场,只留下一句:“不抗日,不算我的儿子。”


这种跨越民族的团结与坚韧,构筑起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最真实的写照。抗战时期,新疆各族群众与边防部队一道组建护路队,守护交通命脉,粉碎日寇多次破坏企图,为全国抗战提供了坚强后盾。


文物珍藏:历史记忆的物质载体


纪念馆现有馆藏文物4000件,其中16件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藏品。固定展览4个,展出照片、档案、文献、烈士遗著、武器、手稿、书刊、杂志、画幅、诗词、歌曲等版面210块。



在纪念馆内,媒体代表们看到了陈潭秋、邓发等烈士生前用过的衣物、毛毯、皮帽和书籍,以及陈云、滕代远、邓发、陈潭秋四位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主任的生平简历。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参观结束后纷纷表示,此行收获的不只是对新疆红色历史的了解,更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团结与力量。

64
0
分享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