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报新疆喀什报道】记者茜茜:2025年8月15日,“2025海外华文媒体新疆行”在乌鲁木齐启动。来自埃及、加拿大、法国、日本、德国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23家华文媒体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深度探访。
这次活动行程聚焦于新疆多元的历史文化与民族团结,先后参观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克州)博物馆。
历史长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作为此次活动的首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向媒体代表们展示了西域大地深厚的历史积淀。馆内珍藏的3.2万件文物中,有288件为国家一级文物。
新疆博物馆是新疆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里面展出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几件特别了不起,堪称镇馆之宝,比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便是其中之一。不仅是国家一级文物,还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织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中国古代星占用辞,五星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东方”是中国古代星占术中特定的天穹位置,“中国”是一个地理概念,指黄河中下游的京畿地区及中原。“五星出东方”指五颗行星在一时期内同时出现于东方天空,即“五星连珠”或“五星聚会”现象;“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即出现五星共见东方之天象,则于中国军国大事有利。
唐代《伏羲女娲画像》也是馆内尤为珍贵的文物之一。它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不仅延续了汉代以来的艺术传统,更见证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明的深度融合。
在丝绸之路展厅,微笑的猪首人身俑、生动的打马球俑、运送货物的骆驼俑等文物,记录了丝绸之路上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展现了古代西域人民的日常生活与商贸往来。
草原文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
位于伊宁市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则呈现了伊犁地区2000多年的文明史。媒体代表们在这里看到了200多件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出土文物。
馆内陈列有2000多年前农业生产的工具,包括马鞍形石磨、石杵等石器,铜凿、铜斧、铜锤等铜器,以及铜矛、铜剑、铜镞等战争武器和装备。
博物馆的展品中,一件草原石人为妇女形象,面目清晰,双手捧杯于胸前。阿力麻里古城出土的景教墓碑石,上刻有十字架纹和古叙利亚文字,反映了元朝时期基督教聂斯托里派在伊犁的活动以及中外交往的情况。
《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残块)原立于宁远城(今伊宁市)东门外,是祖国统一的历史见证。展出的察合台汗国银币、波斯铜钵、对狮铜饰和宋元时期内地所产的龙泉瓷盘、青花瓷碗等,反映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
西陲瑰宝: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博物馆
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媒体代表们参观了克州博物馆,这里就像是“一部立体史书”,带领人们穿梭古今。
博物馆设有六大主题展厅:文明足迹源远流长厅、自然风物魅力西陲厅、民俗非遗风情绽放厅、英雄史诗《玛纳斯》厅、丝路明珠开放窗口厅和守边戍边红色堡垒厅。
英雄史诗《玛纳斯》厅讲述了这部伟大史诗中英雄的故事,而丝路明珠开放窗口厅则通过古钱币、丝绸残片等文物,诉说着曾经丝路贸易的繁华。
在文明足迹源远流长厅,阿图什人头骨化石将参观者带回到万年前,感受这片土地最早的人类气息。民俗非遗风情绽放厅展示了绚丽的柯尔克孜族服饰和精美的手工艺品,让人近距离领略民族风情。
现代新疆:社区治理与文化交融
除了博物馆,媒体代表们还参观了天山区固原巷社区。这个多民族聚居社区以“精细如绣花,舒心似家人”的服务理念,打造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温馨家园。
社区创新治理模式包括“积分超市”(以服务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文明新风实践,以及青少年议事厅推动儿童参与社区建设。在社区服务中心的二楼,国学课堂的孩子们朗诵着《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作品。
媒体代表们也参观了国际大巴扎,这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堡式集市,总占地面积达7.96万平方米,年接待游客超过2000万人次。
市场现有商户3000余家,带动就业上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商户占比超过70%。
巴西中国通讯社副社长严佳参访新疆后感慨:新疆和谐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处处呈现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