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报陕西宝鸡报道】细雨润泽着青砖灰瓦,古柏掩映下的张载祠更显庄严肃穆。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驻足于“横渠四句”石碑前,指尖轻抚“为万世开太平”的深刻笔触,感受穿越千年的思想震撼。
2025年9月11日下午,“追梦中华・赓续华夏文脉”2025海外华文媒体陕西采访行代表团冒雨走进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张载祠。来自埃及、美国、加拿大、德国、西班牙、日本、马来西亚、南非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19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这座北宋著名思想家张载的讲学之地,深切感受关学思想的魅力。
历史回响:千年古祠传承关学文脉
张载祠静立于眉县城东26公里的横渠镇。其前身为崇寿院,因张载年少时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后一直兴馆设教于此。他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
元代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开始在横渠书院旧址上修建张载祠。现存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核心建筑包括大殿、横渠书院、张载墓等,整体古朴庄重。
这里不仅是宝鸡市眉县横渠镇的文化地标,更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陕西省首批研学旅行基地。古祠占地17亩,历经岁月洗礼,依旧保留着古朴风貌。
思想瑰宝:“横渠四句”的当代启示
参访成员撑伞漫步于祠内,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张载的生平经历与思想成就。张载提出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横渠四句”,高度浓缩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崇高理想与深厚家国情怀。
“横渠四句”对当代人也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张载祠讲解员郭佳介绍:“‘横渠四句’凝聚了张载的学术追求和远大抱负,展现了大境界、大抱负、大担当,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
保护传承:古祠新韵谱写时代华章
为纪念和保护张载的精神文化遗产,1985年,眉县设立了张载祠文物管理所。2020年,张载祠被命名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年来,张载祠文物管理所深入挖掘张载思想价值内涵,精心打造 “横渠大讲堂” 等社教品牌,常态化举办关学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2021年以来,张载祠累计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
祠内还开展了“小小讲解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并提供了传统拓印体验活动,游客可以拓印精美的“横渠四句”、“张载六有”等碑刻,感受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魅力。
学术延续:古今呼应传承关学薪火
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张载关学思想,宝鸡文理学院成立横渠书院,积极开展关学思想研究与文化交流活动。
古书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现代书院则充满活力,两者相互呼应,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紧密结合的关学研究传承体系,让千年文脉得以不断延续、发展。
海外传播:华夏文脉联结世界桥梁
参访途中,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被张载祠的文化氛围与关学思想深深触动。他们纷纷表示,雨中参访让他们更真切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深沉底蕴。
澳门大湾区时报总编辑吴默感慨道:“张载的思想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借助海外华文媒体的平台,可以把张载的哲学思想传播到世界去,让更多人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张载的关学思想作为陕西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雨幕中的张载祠静谧而庄重,如同一位智者,见证着华夏文脉的传承。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的到访,为这座千年古祠搭建起对外交流的桥梁。
张载扬起的关学之风,不仅吹拂着张载祠,也吹拂着关中大地。如今,这股思想之风吹向更远的世界,让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