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媒体探访宝鸡周原博物院 三千年前青铜器铭文震撼现场-埃及中国周报
中国周报


【中国周报陕西宝鸡报道】2025年9月12日上午,"追梦中华・赓续华夏文脉"2025海外华文媒体陕西采访团走进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宝鸡周原博物院。来自埃及、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9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这座被誉为"青铜器之乡"的博物馆内,被馆藏的精美文物深深震撼。



文化基地:海外侨胞的文化殿堂


周原博物院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是中国侨联确认的第八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之一。这里不仅是展示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更是联系海外侨胞的文化纽带。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周原博物院依托周原遗址兴建而成。周原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素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地下文物丰富,曾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陶器、甲骨文等珍贵文物。


博物院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收藏文物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原始瓷器、甲骨文等各类珍贵文物1万余件(组),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8件(组)。


镇馆之宝:史墙盘的历史回响


在众多珍贵文物中,1976年出土于扶风庄白一号窖藏的史墙盘尤为引人注目。这件西周共王时期的青铜器,盘内底铸刻有284字铭文,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最长的一篇铜器铭文。


史墙盘铭文前半部分颂扬了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七代周王的功绩,后半部分记述了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器者墙本人六代的事迹。


这篇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社会制度、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被誉为"青铜史书"。海外媒体代表们围绕展柜,仔细观摩这一稀世珍宝,纷纷感叹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青铜瑰宝:周原遗址的惊人发现


周原博物院展出的折觥、三年兴壶、卫盉、卫鼎等一批国宝级青铜器,同样让海外媒体代表叹为观止。


折觥造型精美,纹饰繁复,盖部前端为兽头,兽头鼓鼻、咧嘴、呲牙,头顶置一兽面,两侧衬以卷尾夔龙,显示了西周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


这些青铜器不仅造型庄重典雅,纹饰精美华丽,更重要的是其上铸刻的铭文,为研究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学术价值:揭开西周历史面纱


周原博物院收藏的文物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庄白一号窖藏共出土青铜器103件,其中有铭文的达74件,这些铭文内容涉及西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的发现,为了解西周贵族家族的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史墙盘铭文记载的西周王世,与《史记·周本纪》所记基本吻合,证实了司马迁记载的可靠性。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表示,这些珍贵文物让人们对西周时期的社会制度、礼仪文化、文字发展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不可或缺的实物证据。


 文化传播:连接华侨的文化桥梁


作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周原博物院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学术研讨会、文化体验活动等形式,向海外侨胞和国际社会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


博物院还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了文物三维数据库,开发了网上虚拟展览,让海外侨胞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这些珍贵文物,深入了解中华文化。




此次海外华文媒体参访活动,为进一步提升周原博物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推动周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契机。媒体代表们纷纷表示,将通过各自的平台,向海外侨胞和国际社会介绍这一文化瑰宝。


周原博物院作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正在成为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桥梁。通过这些精美文物,海外侨胞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17
0
分享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