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报仁怀报道】记者茜茜:7月31日,“侨行贵州·酱香海外”2025海外华文媒体贵州采访团走进仁怀市茅台镇京华酒业,深度探访这家坚守纯手工古法固态纯粮发酵工艺的酱香酒企。来自埃及、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14家华文媒体代表,近距离体验了“12987”传统酿制流程,感受酱香白酒的匠心传承与时间沉淀。
一、走进百年老烧坊,触摸“活态酿酒史”
在京华酒业的传统老烧坊,媒体团目睹了酿酒师傅们手工拌曲、踩曲的全过程。高粱与小麦混合的原料在工人脚下反复翻动,确保曲块松紧适中,以利于微生物发酵。讲解员介绍,这一技艺已延续数百年,至今仍无法被机器完全替代:“曲为酒之骨,手工制曲才能赋予酱酒独特的生命力。”
在百年老窖池旁,媒体代表们观察到酒醅的发酵状态。窖泥中富含的微生物群落,是形成酱香风味的关键。德国《欧洲新报》传媒集团总编辑范轩感叹:“这里每一寸空气都弥漫着历史的醇香,仿佛能触摸到时间的重量。”
二、解密“129875”工艺:五年等待一滴酒
京华酒业的核心工艺——“129875”流程,成为采访团关注的焦点:1年生产周期 ,2次投料,9次蒸煮 ,8轮发酵,7次取酒 ,5年以上窖藏 。
在陶坛储酒库,媒体人看到数千个酒坛整齐排列,坛身红绸包裹,标注着封坛年份。京华酒业技术总监介绍:“新酒辛辣刺激,必须经过至少5年陶坛陈化,才能蜕变成绵柔醇厚的‘液体黄金’。”法国《法中网》中文版副总编辑文化州在报道中写道:“这里的每一滴酒,都是时间与匠心的双重杰作。”
三、品鉴体验:一碗新酒里的“人间温度”
采访团在古法工坊区体验了传统“碗饮”方式。刚蒸馏出的新酒温度约35℃,入口微辣,但回甘悠长。马来西亚《环球评报》社长刘夏描述:“这碗酒里有粮食的甜香、土地的厚重,还有酿酒人手掌的温度。”
京华酒业负责人表示:“我们不是在卖酒,而是在传承一种中国人的待客哲学。”这一理念引发海外华媒共鸣,多位记者认为,酱酒文化可与海外华人的饮食、节庆文化融合,成为连接中外的生活方式符号。
四、国际传播新视角:传统工艺的当代表达
参访中,京华酒业的酒文化馆以实物、影像、互动装置等形式,生动展示了酱香酒的演变历程。美国华文媒体记者关注到,企业正尝试通过“非遗工坊体验”“封坛定制”等创新形式,让传统工艺更贴近年轻消费者和国际市场。
五、媒体反响:让世界读懂中国酱香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纷纷表示,京华酒业的坚守与创新,为讲好中国白酒故事提供了鲜活样本。美国世界文化报推出专题报道,聚焦“古法工艺与现代管理的平衡”。
此次京华酒业之行,让海外华媒看到了酱香白酒背后的文化深度——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延续。正如贵州省侨联主席李立在启动仪式所言:“酱香,是贵州递给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未来,随着更多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中国白酒的“匠心密码”将被全球更多消费者解码。